• <track id="g189s"></track>

  • <bdo id="g189s"></bdo>
  • <bdo id="g189s"><dfn id="g189s"><menu id="g189s"></menu></dfn></bdo>
    <track id="g189s"></track><menuitem id="g189s"><dfn id="g189s"></dfn></menuitem><track id="g189s"></track>
  • <tbody id="g189s"><nobr id="g189s"></nobr></tbody>

    煉油產能過剩是如何造成的?

    首頁    行業新聞    煉油產能過剩是如何造成的?
    2021-03-17

     

    巨型油輪??繉幉ㄖ凵礁壑凵絻宰訊u實華碼頭 人民圖片

    江蘇連云港,盛虹石化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核心設備已全部就位,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產;浙江舟山魚山島,浙石化二期2000萬噸/年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預計今年底全部完工;山東煙臺龍口市,總煉化能力高達4000萬噸/年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也已開工近半年,預計2022年建成投產……

    得益于一批千萬噸級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接續落地,我國石油煉化行業的規模增長和轉型升級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但行業高歌猛進的背后,隱憂早已同步浮現。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在總煉能尚不足9億噸的背景下,我國煉油行業的過剩產能已超1億噸。業內普遍認為,“十四五”時期,如果不能采取合理措施,煉油產能的過剩將進一步快速擴大至約1.5億噸,并引發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

    過剩產能的“制造者”,也成了“受害者”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稍早前發布的《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煉油總能力達8.9億噸/年。另據預測,按目前在建、已批準建設和規劃的項目測算,到2025年我國煉油能力將升至10.2億噸/年,成為煉油規模全球第一的國家。隨著煉油能力的巨幅攀升,產能過剩問題也愈演愈烈。

    “現在我國每年有1億多噸的過剩煉油能力,對應5000多萬噸成品油產品,這些成品油都需要通過出口才能消化掉。‘十四五’期間,相關建設項目預計還有1億多噸新增產能,這意味著過剩會進一步加劇。”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營銷研究所專家李振光告訴記者。

    在李振光看來,煉油產能過剩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其背后暗藏著很多問題。“首先,5000多萬噸的出口量不是個小數字,對市場影響很大,入市后會壓低國際市場成品油價格,對企業來說‘費力不討好’。另一方面,煉油畢竟屬于重工業,具有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相當于把污染留在了國內,完全指望出口對我國煉油產業升級的幫助并不大。”

    事實上,煉油產能過剩并非新問題,但始終沒能得到有效解決,導致過剩產能的“制造者”,也成了“受害者”。“大產能一直在上,小產能卻一直淘汰不了,總產能越來越過剩,成為老生常談的問題,行業內一直在說,但就是一直解決不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告訴記者,“現在2000萬噸、4000萬噸的大項目上了這么多,但我國成品油市場容量就這么大,未來隨著電動車替代燃油車越來越多,市場容量肯定會逐漸萎縮?,F在煉油項目上得越多,將來市場形勢就越糟糕,民營企業也好,‘三桶油’也好,大家日子都不會好過。”

    煉油能力過剩帶來的影響,一線企業體會最深、最真。東明石化副總裁張留成向記者坦言:“近幾年成品油在市場上越來越不好消化,導致企業利潤率較低。長遠來看,對整個行業都是不利的。”

    煉能過剩還直接拉低了我國煉油產能利用率。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煉油行業產能利用率約74%,與鋼鐵、水泥、電解鋁和平板玻璃等國家認定的產能過剩行業相當,顯著低于世界平均82%的水平。在此背景下,2019年我國煉廠平均產能規模僅約450萬噸/年,其中產能在500萬噸/年的煉廠占比近1/3,遠低于全球650萬噸/年的平均水平,只有韓國、新加坡等國平均規模的1/5—1/6。

    “這些數量多、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落后產能,難以適應煉油產業集約化、規?;?、高質量的發展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煉油行業的節能環保、安全等發展要求。”李振光指出。

     “小煉廠越拆越大,產能越淘汰越多”

    事實上,為了化解煉油產能過剩、促進煉化行業轉型升級,近年來我國在淘汰落后煉油產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換取進口原油使用配額,這一政策的出臺對淘汰落后產能起到了較大推動作用。截至2017年,僅山東省就淘汰了6000多萬噸落后地煉產能;2020年,山東省又進一步淘汰了13家200萬噸以下、合計近400萬噸的落后產能。去年底啟動的2000萬噸/年山東裕龍島一期項目,更是計劃置換10家350萬噸/年以下的小產能合計2790萬噸。

    但多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就近幾年已淘汰的落后產能來看,多數并非有效產能。

    “這幾年淘汰的小產能更多是一些閑置產能,比如山東去年淘汰了396萬噸落后產能,但這些產能實際上已停工多年,甚至都已經不在我們機構統計范圍之內了,我們一直是當它不存在的。”山東隆眾資訊分析師丁旭指出,“也就是說,從數據上看,這幾年有很多產能被淘汰,實質上卻沒有真正影響到供應端。”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進一步告訴記者:“表面上看,為獲取進口原油使用配額需要履行的產能淘汰是完成了,但存在被淘汰的產能在企業之間相互倒賣的情況。比如,一家企業為了應付產能淘汰任務,從一家淘汰的煉廠買來設備,當作自己淘汰的產能指標,之后再賣給其他企業,相當于這一家煉廠關閉、產能淘汰,但這個被淘汰的指標仍在賣來賣去,重復計算。”  

    “宏觀數據上看,山東省一直在淘汰煉油產能,但山東全省煉油能力是越來越大的,相當于產能淘汰反而給了一個把隱性產能合法化的機會。比如,一家企業原來有一套100萬噸/年的煉油裝置,為了防止被淘汰,就在原有基礎上擴建到300萬噸。最近幾年,山東增加的產能多是這種相對比較低端的,結果導致小煉廠越拆越大,產能越淘汰越多。”李振光說。

    來自山東隆眾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山東省獨立煉廠共56家,其中年產能500萬噸以上的15家,200—500萬噸的24家,200萬噸以下的17家,合計產能占比分別為52.95%、42.11%、4.94%。 

    在丁旭看來,僅從數據看,山東小煉廠產能占比已經非常小,“但即使全部淘汰掉,目前來看起到的作用也不會很大。”

     單純以規模“一刀切”不可取

    那么,煉油產能過剩如何才能有效化解?

    多位受訪者指出,前一階段,煉油行業產能無序擴張剛剛結束,“十四五”期間將是我國煉油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但一直以來僅僅以規模為標準淘汰過剩產能的方式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張留成指出:“以規模定標準,直接說這個小企業不行,必須限期拆除或被置換掉,都是單一的行政手段,其中人為因素也很大,引發了一些‘鉆空子’行為,反而會適得其反。”

    “簡單地通過行政手段‘一刀切’,這種方式并不科學,也不可能實現,這么多年實踐也證明是無效的。”董秀成直言,“不如換個思路,以‘30·60’雙碳目標為契機,對煉化行業施加更大的市場壓力,限制產能無序擴張,比如設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包括企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碳排放標準等。政府只需要管住兩頭,一是進口原油的配額,二是嚴格控制成品油出口,剩下的就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李振光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僅以規模定標準的方式不可取,能耗、環保等都可以作為復合維度的指標,這不但適用于現在的存量項目,對一些新申請的項目也可以增加一些條件。此外,還需考慮碳排放因素,以前煉廠都以煤作為燃料,審批也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今后可以在這方面設置更高標準。”

    “國家制定統一的環保、安全、質量標準,標準落實之后,各企業在標準約束之下進行競爭,小企業干不下去,自然就關了。”張留成表示。

    不過,在多位受訪者看來,加強監管是上述措施得以有效執行的前提。

    “過去監管體系或者其他一些政策的缺位,沒有跟上整體產業擴張的步伐,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合規經營或落后產能還有生存空間,下一步還是要用政策和市場相結合的手段來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李振光指出,“不管是產品質量標準還是排放標準,前提是監管到位,光有標準,監管不夠還是沒用。” 

     評論丨規模不該是衡量優劣的唯一標尺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煉油新增產能仍在以前所未有的快節奏加速釋放?;诋斍霸诮ê鸵巹澋捻椖垦信?,“十四五”期間我國煉油能力將輕松突破10億噸/年,整體煉油能力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低碳乃至脫碳發展理念席卷全球的當下,煉油產品的需求增速近年來始終難以趕上新增產能的“井噴”速度,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規?;蟀l展,正在加速蠶食傳統成品油市場份額,導致煉油產能過剩成為一種愈演愈烈的長期現象。供需關系的長期不平衡,對于任何一個行業都將是致命打擊,煉油位居產業鏈下游,屬于高度市場化的板塊,產能過剩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切實化解過剩產能,由此成為業內人士的共同關切。

    與煤炭行業類似,煉油領域的產能過剩,集中體現在落后產能過剩。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產能已經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我國依然批建了一批巨型煉化項目。這些項目無一不是配套設施齊全、工藝技術先進的優質、高效產能,符合集約化、規?;?、高質量的產業升級大方向,它們的入市理論上能夠有效淘汰、替代那些在過剩環境下競爭力不足的落后產能。

    在此背景下,煉油領域沿用了其他行業壓減過剩產能的經驗,采取“上大壓小”的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國家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上大”方面取得了扎實而亮眼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千萬噸級以上煉廠能力8300萬噸,占新增煉能的七成左右。期間,我國以極為開放的姿態努力營造了一個公平競技的大舞臺,無論國企、民企還是外企,只要項目規模大、工藝先進,都能得到批準,多元化的公平競爭激活了石油煉化行業的活力和潛能,恒力石化、盛虹石化、榮盛石化等民營煉化巨頭應運而生,成為我國煉化產業的新生力量、有益補充。

    對比之下,“壓小”的效果難言理想,甚至大有“一地雞毛”之勢——“鉆政策空子”的現象比比皆是,讓淘汰落后產能既往取得的實效打了折扣、失了成色。以地煉云集的山東為例,當地近年來淘汰的小產能多為閑置產能、僵尸產能,并未觸及根本,例如該省去年淘汰的近400萬噸落后產能大多已停工多年。而當地企業為了獲取進口原油配額更是使盡渾身解數,相互倒賣已淘汰產能“湊數”的情況早已成了“潛規則”。更有甚者,為了防止現有規模較小的產能被淘汰,硬生生就地擴建,變相將理應被淘汰的落后產能“合法化”,催生了“小煉廠越拆越大、產能越淘汰越多”的荒唐一幕。長此以往,難免會出現局部“逆淘汰”,導致“劣幣驅除良幣”,必須從源頭嚴防。

    究其原因,僵化而單一的產能淘汰標準難脫干系。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通過“淘汰產能換進口配額”的方式,激勵企業自主淘汰落后產能,并劃定了200萬噸/年的原油加工能力淘汰標準線。這一創新政策很快產生了積極效果,僅山東一省在政策發布后兩年內就淘汰了6000萬噸過剩產能,此后各地出臺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也都以量化的加工能力作為產能優劣的標尺。但與此同時,相關企業也開始想方設法鉆營政策,在“規模”上做文章,加之監管不力,遂出現了前文所述的種種亂象。

    關于煉油產能過剩的應對之策,業內流傳著兩個主流觀點,一是增加出口,二是傳統燃料型煉廠向化工型煉廠轉型。這兩種聲音各有道理,但前置條件苛刻,很難說是治本之策。要知道,煉油產能過剩并非中國獨有,國外煉廠的日子也不好過,國際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而大量外銷成品油勢必打壓國際油價,“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會傷及自身;一哄而上向化工型煉廠轉型,實際是將產能過剩從煉油轉移到化工,治標不治本。事實上,當前乙烯、丙烯、PX等煉化產品產能正在急劇擴張,過剩隱憂早已浮現。

     

    回到直接淘汰落后產能這條邏輯線上,充分借鑒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成功經驗,制定符合行業自身特點的政策標準,而非簡單“一刀切”,才能有的放矢。在此基礎之上,全國一盤棋,統一布局、合理規劃,才能真正推動煉化產業科學、有序、健康發展。

     

  • <track id="g189s"></track>

  • <bdo id="g189s"></bdo>
  • <bdo id="g189s"><dfn id="g189s"><menu id="g189s"></menu></dfn></bdo>
    <track id="g189s"></track><menuitem id="g189s"><dfn id="g189s"></dfn></menuitem><track id="g189s"></track>
  • <tbody id="g189s"><nobr id="g189s"></nobr></tbody>